中國青年網長沙7月20日電(通訊員 趙冰潔 陳佳 林思穎)駝背向上拱起就像一座小山,每一根指頭都伸不直,里外都是繭皮,像用樹枝做成的小耙子,黃褐色的臉上布滿了一道道深深的皺紋,花白的山羊胡已經長到脖頸,只有那雙眼睛依舊是那么有神……
這就是江西財經大學錦江鎮服務團的志愿者第一次見到周青山老人時的模樣。很難想象,眼前這個老人,從抗日戰爭一直參戰到抗美援朝,稱之英雄,當之無愧。
周青山,出生于1924年12月4日,從8歲起就開始當放牛娃,12歲進入地主家里打短工,一年之后,被趕出地主家。18歲參軍,在抗日戰爭中跟隨國民黨部隊與共產黨部隊一同抗日,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參與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上海。建國之后,又參加抗美援朝。退伍后回到老家余江縣錦江鎮橋頭村,如今已92歲高齡。
周青山老人向團隊成員講述抗戰經歷。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林思穎 攝
一個人撐起一個炮兵班
周青山早年在國民黨部隊擔當炮兵手,談起剛當兵的那段日子,老人說:“當時在國民黨部隊,米飯有很多是沒有脫殼的,根本咽不下去。我們的吃飯時間只有十分鐘,很多時候都吃不飽,有的時候你吃的多了,(就有人)一棍就打過來了。后來加入了共產黨,大家都是同志,有飯一起吃,就沒有(這種情況)了。”
時間長了,老人從新兵變成了老兵,也變成了炮兵班的副班長。因為很多新兵都不會打炮,所以周青山老人就憑自己一個人撐起了整個炮兵班。
瞄準、填裝、發射、拉保險栓等一系列需要配合完成的工作,常常僅憑著周青山一人完成。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每次在險象環生的戰場上稍不留神就會喪命。
常年作為炮手的周青山老人耳朵早已被震聾,最嚴重的一次,在打炮之后,周青山的耳朵里已經被震得滿是鮮血。
然而,長年累月的經驗積累,老人早已練就了一手好炮法。據老人回憶,1949年,在上海舉辦的軍事比賽中,他取得了打炮全軍第一的好成績。這成為老人一輩子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