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廣西各民族的分布呈現‘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但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相互交融,民族文化相互交匯,營造出一幅‘五彩八桂’的畫面。為了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我們來到了半城綠樹半城樓的“邕城綠都”——南寧,來到了廣西民族博物館。
廣西民族博物館形似一只極具壯族文化的銅鼓,巨大的鼓身鑲嵌在矮平的建筑樓中,在銀白色鋼結構骨架的支持下,晶瑩透亮的玻璃皮膚將這只巨大的水晶鼓襯托得格外高貴別致。六個紅彤彤的燈籠下方,是廣西民族博物館的鮮明標志跟熠熠生輝的七個金色大字,給人一種祥和喜慶的氣氛。
“天琴鼎叮銅合響,銅鼓咚咚歌正歡”。伴隨著銅鼓聲,我們來到了銅鼓展廳。廣西匯聚了漢族、壯族、彝族、瑤族、苗族等多個民族,并且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銅鼓文化。你且看那一波波浪花激起的優美線條在銅鼓身上碰撞、那一顆顆圓點如同銅色的珍珠一般在鼓面上點綴、那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動物鼓面上躍然浮現、那一圈圈的圓形將各種民族元素環環相扣,這些種種都濃縮在一個個巧奪天工的銅鼓上。在經過一番了解之后,實踐團成員忍不住上前用手指輕輕敲了一下,用心聆聽著這一份這在歷經過漫長的時光洗禮之后,依舊褪不去的民族特有的厚重、悅耳。她說,厚重的鼓聲仿佛讓她的腦海里浮現出一幅幅壯族銅鼓舞的景象,他們用手勢明白如話地將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的農業生產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給人一種朝氣蓬勃、生機盎然的思想上的洗滌。是的,久經歲月沖刷卻依舊能不減風采的,才被稱作經典;久經使用依舊能夠流傳的,才越能體現自身的價值。銅鼓文化如此,民族文化亦然,唯有留住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并將之弘揚流傳,一個民族才能在思想上不亢不卑地屹立在民族之林。
隊員們在觀看了解少數民族銅鼓文化。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關皓攝
隨著步伐的走動,我們參觀了解了各民族日常服飾、生活環境以及民居模型。一只只紅黃綠粉的繡球掛在一排排木架上供人欣賞,一件件制作精美的藍生染纈、色彩鮮艷的壯族服飾安好地被放置在玻璃櫥窗里珍藏。盡管不同民族在衣食住行的個個方面難免會有所差異,但也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差異,才讓我們的中華民族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它們都是中華民族文化一脈相承、源遠流長的最好見證者。
隊員在觀看了解少數民族飾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關皓攝
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亦或是改革開放春風吹過40年來的今日,中國民族文化都呈現給我們一種百花齊放的姿彩、給我們一種經久不衰、生機勃勃的感受。在五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民族文化都是一部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史書、一部民族發展的紀錄片,無論時間走過多久,我都堅信這一顆顆浮于中華民族上空的璀璨星辰,都能夠不朽恒久遠,經典永流傳。
魯迅先生曾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廣西民族博物館之行讓我明白,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中,每個民族都是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我們都應為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感到驕傲自豪的同時,也要肩負起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新時代,我們在開拓進取、銳意創新的同時,不能忘卻對各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也只有每個人都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保留著自己文化的獨特性,世界文化才會如此多姿多彩、百花盛放。(通訊員 胡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