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結束了最后一門考試后,安徽師范大學“映山紅”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正式踏上了赴往安慶市楊橋鎮的旅程,開始了為期十五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啟程前夕,我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對于我個人而言,這是我第一次離開家鄉、學校這些讓我產生依賴感的環境,融入一個新的集體,開展從未曾參與過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于整個“映山紅”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說,這是一個洋溢青春活力但又缺乏經驗的嶄新團隊。
經驗的缺乏、旅程的未知對于每個團隊成員來說,都是壓力與動力、忐忑與興奮并存的。
7月12日正式開課,上午八點是我們團隊和家長聯系時確定的開課時間。在等待孩子們過來的時候,每個人的心里都是充滿著期待與猶疑 :究竟有多少學生愿意參與我們的實踐活動?我們能教給這些學生什么?學生對我們的活動又是什么樣的態度?
慶幸的是,第一天到最后還是來了18位同學。這些同學都是來自楊橋鎮本地,年齡不一,最小的同學才四年級,最大的也不過剛剛中考完。相比于我們這些內心忐忑的大學生,小朋友們的臉上則要開朗的多,熱情地和實踐團隊的每一個成員打著招呼。我看著這一張張稚嫩的臉龐,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濃厚的青春氣息。孩子們在陽光下自由地奔跑,肆意地歡笑,每個人的臉上都留下了在陽光下揮灑汗水的痕跡,這份肆意與無拘無束總會將我的記憶帶回到許多年前的盛夏。陽光、汗水與盛夏與我而言都是明媚到近乎熱烈的青春的象征。
我好像也成了小孩子,渾身上下都充滿了一股使不完的氣力。我迫切的想要為這些孩子做些什么,哪怕只是教會他們一個英語單詞、一道數學題目、一首古詩也好。我輔導的學生是孩子們當中為數不多的準高中生,我問他對自己的未來有沒有過一些設想,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訴我說他將來想成為一名廚師,他說自己其實從來沒想過要上大學,像他這樣的學生是早就已經被淘汰了的。
圖為花山中學學生。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昕 攝
這位同學就來自我們的實踐地點花山村當地的花山中學,在出發前的預先調查中我們就已經知道花山中學近些年生源流失十分嚴重,一整個年級所有的學生加起來甚至都不超過十個人,最近的一次招生一個年級僅有4個人,面臨著被合并的風險,師資力量也十分缺乏,這就導致花山中學的學生普遍基礎較差。但是這些預想的東西遠不如自己親眼見到更令人震撼。
我的學生是笑著說出那句“像我們這樣的是早就已經被淘汰的,可能以后都上不了大學”。但是我知道,其實他并不愿意就這樣“認命”,他家住在離花山村很遠的地方,每天步行要走一個多小時,可他還是每天早上都來得很早。面對他,我時常會感到自己是那樣的渺小,我總是在想我做些什么才能真正的幫上他呢?我不敢奢想我教給他的東西能給他帶來多大的改變,我只是覺得一顆如同從貧瘠的荒漠里開出的求知的嫩芽應當被盡心盡力的對待。雖然他的基礎很差,有時一個簡單的問題要反反復復講上三四遍,但他從來不會不耐煩,不會沮喪,每一個問題都堅持一定要弄懂,我知道,他也想著要多學一點。
圖為團隊成員為孩子們上課。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昕 攝
像他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既然基礎不如別人,那就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他們會叫我老師,問我許多問題,有時也會向我傾訴他們關于未來的美好幻想。在他們面前,我常常會感覺到自己的許多不足,或許我懂得的書本知識確實要比他們多,但孩子們對于生活的信念與追求卻都是值得我去學習的。
每年五月,是楊橋鎮的映山紅花開的日子,小小的紅色花瓣寓意著“堅定信念,永不言棄”。這些孩子們就像是在楊橋鎮土生土長的“映山紅”,雖然花開時不那么起眼,卻有著青年人獨有的旺盛生命力,盛開時漫山遍野映山紅遍,給楊橋鎮帶去了生氣與未來。 (通訊員 鐘道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