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頁 >> 新聞紀實 >> 感悟收獲 >> 正文

于《長河》畔 尋歷史長河之遺珠

  《長河》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呂家坪,我們“憶傳統·尋文化”鄉村振興社會實踐調研團于2021年7月5日至7月10日,懷著朝圣的心情來到了麻陽苗族自治縣呂家坪鎮的“長河”中,尋找被遺落在歲月一角的傳統文化。

  在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中,我們對歷史悠久、苗族風情濃郁的呂家坪傳統文化進行了走訪、座談和問卷調查,著重對龍舟文化、印染文化和長河搖櫓號子等進行了深入了解,我主要了解的是印染文化,因為其中的浪漫主義色彩和苗族特有的神秘深深的吸引了我,情緒化、秩序化、帶有年代感的符號化的表達,也和我學習的專業有所相通,我也通過了解呂家坪印染的發展窺探到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之間的矛盾,也經歷了從未知到已知,從一知半解到求知若渴,這中間的曲折、期待、緊張和失落后又釋然的心路歷程。以至于呂家坪印染的失傳,現在還是令我唏噓不已。

  我對呂家坪印染的理解大部分來自于黃呈章先生,他家族的印染染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呂家坪鎮最后一家關門的。而其它關于印染的一些零散信息則來自于政府給予的材料和走訪鎮子上的老人家。據考察,我們了解到呂家坪印染工藝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文化沒落則是從上世紀7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開始的。印染技術工藝復雜,流程上我大致整理成六部分:印磨具、上豬血、煮沸、上色、曬干和刮白。一般是用在婚嫁上,如新娘嫁妝里必不可少的壓箱被子,送給情郎的鞋墊等等。圖案豐富,多寓意吉祥平安。

圖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呈章先生家印染的被子,經過五十多年的使用,印染的花紋依舊清晰。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洋林 攝

  所以在我的理解和想象中,印染寄托了苗族姑娘對美的向往,承載了愛情本質的美好,亦是起到了引導兩顆心彼此打開,兩個靈魂彼此走近,使生命之薪燃起雙重火焰的作用。這種浪漫,如何不令人心生向往,再一想在歷史的長河中又發生了多少愛情故事,都起源于印染的一抹靛青。一方青布又寄托了多少相思??上?!呂家坪印染卻已經失傳,一起消失的還有那枯萎的白色玫瑰。我想:如果給她送去一方青布,她會不會被這充滿愛意和滿滿祝福的古老儀式所感動。也許美好的事物消失后才愈發動人!因為知道失傳的我此時內心的難過和失落都化作了無限的想象,這可能就像葡萄牙詩人佩索阿所寫到的那樣:

  既然有了玫瑰,我反而不想要玫瑰了。

  一朵也得不到的時候,我才想要玫瑰。

  人人都可以采的玫瑰,

  對我有什么用呢?

  傳承和文化應該也可以類比一番,所以才覺得要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圖為黃呈章先生親手所畫的苗族姑娘,圖中姑娘背簍里的即為印染的布匹。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洋林 攝

  個人觀點,我認為一種傳承與文化就這樣丟失是可悲的,是一種數典忘祖的大不敬。如果傳統都逐漸丟失,那中華民族和其它的民族又有什么不同呢?后人又如何能理解曾經發生在一匹印染青練上的故事呢?當我聽到黃先生說這個地方他們這一代人走后應該就沒人知道這個東西的時候,我只是靜坐在那,沉默不語,既覺得可悲,又有一絲后怕。

  我低著頭,絞盡腦汁的思考,我能幫到點什么?我學習的國畫專業不是也與傳統的印染有相通之處嗎?也許我以后的創作就可以往這方面發展,讓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印染等傳統文化??上?,很多東西無從考證,這種想要做些什么卻發現無從下手這種無力感,令人痛心和無力。

  由此展開聯想,我們這個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先人留下的痕跡,代代傳承下來的藝術就這樣一點點被遺忘,我一想到這兒,便感到心酸不已。我停下手中的記錄抬起頭,想看看大家的反應,然而,我看到先生的表情并不似我這樣的悲傷和痛心,我不經疑惑,難道先生沒有我這樣的感覺嗎。

  應該也是有的,但也如他所言,雖然傳統的印染在呂家坪因為沒有了市場等原因導致了失傳,但是在其他地方(如鳳凰、石阡)還有一群人在傳承和堅持這一門手藝,也許在歷史的長河中新生事物的出現往往伴隨著舊事物的淘汰,可看到依舊有人堅持,在等待時機,沒有放棄。

  我突然又慶幸了起來,因為在我看來這說不上淘汰,不過是以另一種方式傳承了下去,只不過是不再普遍罷了,我也慢慢釋然了。就像毛筆字一樣,以前的人都用毛筆寫字,后來被水筆、鋼筆等替代,變得不再普遍,但依舊會有一群人熱愛并傳承下去。

圖為呂家坪鎮的老街上,新屋與舊房更迭交替,跨越年代緊緊挨在一起。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洋林 攝

  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東西可能會因為不適應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而被淘汰,這一事實令我感到遺憾,因為我對浩瀚無垠的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著自豪,世界上再沒有其它文明能有著如此悠久的歷史,以至于我總是向往古時候沈復與陳蕓的相敬如賓、向往竹林七賢的放蕩不羈、向往楚地屈平的積極浪漫、向往臥龍先生的忠義千秋等等事例,根本列舉不完。這些精神火炬是哺育我思想成長的沃土,也是我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喜歡并深深愛著這些“舊事物”正如我對這個民族愛得深沉。

圖為志愿者們同黃呈章先生的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白棟 攝

  雖然呂家坪鎮很多老舊的事物現在已被水泥鋼筋所取代,顯得有些冰冷無情,但我在拜訪黃先生和整個實踐過程中感受到的呂家坪鎮居民的熱情卻溫暖人心。手藝和建筑可能會因為時間而失傳和腐朽,但對美的向往,對自然的敬畏,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都是這個民族抹不去的烙印,日久彌新。因為它們篆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成為不竭的精神動力,轉化為物質力量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通訊員 劉洋林)

責任編輯:蔣宇駿
chinese色情videos_忘忧草手机在线电影_天堂网www天堂网最新版_中文天堂在线资源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