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作為我國傳統劇種當中最為古老的一種, 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為走進昆曲,品味昆曲,傳播昆曲,2021年7月7日,我作為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工學院團總支“文曲星”實踐團的一員,來到蘇州昆山當代昆劇院進行昆曲藝術的調研采訪,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圖為昆劇演員舞鞭。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薛曉冉 攝
劇院的練功房,兩位青年演員正在進行每日的練功。他們身姿輕巧、動作敏捷,強大的柔韌性和爆發力令我大為震撼。舞鞭的女演員剛柔并濟,力量感和輕柔感相互包含而又不顯得突兀。舞棍的男演員則將一根長棍舞地呼呼作響,充滿了陽剛之美。在和他們的交談采訪當中,他們告訴我們自己都是從小開始練習舞蹈或是武術,在成為昆劇演員后更是幾乎將一天24小時投入到練功和排練當中。在被他們精湛的舞技震撼之余,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身上那種“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精神:那種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初心,日復一日的投身到最基本、最枯燥的練習當中,只為能將最美的昆曲呈現給現場觀眾的敬業精神。昆曲演員之美,令我肅然起敬。
圖為實踐團成員向青年演員進行采訪。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錢禎瑤 攝
在劇院的展覽廳內,有著詳細的昆劇介紹,幫助我深入地了解了昆曲的悠久歷史和波折傳承之中蘊含的故事。自明中葉以來昆曲逐漸興盛,到清中葉的盛極而衰,甚至在新中國建立之時全國范圍內沒有一個職業昆劇團,直至《十五貫》一劇救活整個劇種,再到01年入選非遺。作為“百戲之祖”的昆曲傳承的曲折令人唏噓。而如今,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能夠靜下心來去劇院欣賞一出戲劇的人越來越少。明星演唱會,體育賽事現場往往門庭若市,劇院門口卻門可羅雀。是昆曲不美了嗎?答案一定是否。昆曲精美的妝容,華麗的服飾,唱念做打相融合,加上現代科技特效點綴的錦上添花,其塑造的意境之美足以讓人沉浸其中。
圖為全息投影所放的昆曲。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殷佳成 攝
但我認為,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昆曲的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的特點使其興盛,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點使其在當今社會生存艱難。一部好萊塢大片時長1-2小時,這段時間也足以進行完一項體育賽事,而一部昆曲也許才剛剛進入高潮環節。展覽廳內精美的展品,小巧可愛的周邊我相信可以吸引到不少青年人的喜愛,但這其中又有多少人愿意邁入劇院,安靜的欣賞完一部昆曲呢?昆曲的傳承之路在何方,可能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
不僅僅是昆曲,我國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面臨著傳承危機。許多地方傳統手工藝、民俗的瀕臨失傳,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文化軟實力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的重要標準越來越得到重視。在西方對中國不斷進行的文化入侵的情況下,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樹立起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擔當起文化傳承的責任,走進傳統文化,接觸傳統文化,借助新多媒體的各種傳播途徑,宣傳傳統文化。也許沒有從小接觸某種傳統文化的我們難以成為一名繼承者,我們也要努力成為一名宣傳者,為文化的生存付出自身的努力。(通訊員 謝駿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