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綿陽9月4日電(通訊員 秋卓君 胡定宇)扶貧需精準,扶智更需精準。西南科技大學科技扶貧藏羌行團隊堅持密切聯系貧困縣實際,著力在“精準”二字上做文章、出實招、求突破,通過培訓促扶貧取得了實效。2018年8月3日,穿過幽長的巴郎山隧道,山頂的陽光才漸漸地撥開迷霧,將小金縣的輪廓勾勒出來??萍挤鲐毑厍夹袌F隊沿著有“中國熊貓大道”之稱的G350國道向沃日鎮木欄村疾馳而去。
圖為農戶張大哥矮化密植蘋果種植基地。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秋卓君 攝
沃日鎮素有“蘋果之鄉”的美譽,全鎮共有蘋果種植基地2000畝,年收入700萬元。而木欄村更是沃日鎮的蘋果產出大村,其年產量占全鎮蘋果總產量的80%之多,并且其蘋果品質也是其中翹楚。木欄村的蘋果主要品種是金冠、紅冠、紅富士等,但是許多農戶都選擇種植品牌成熟、收益穩定的金冠蘋果,不太愿意嘗試種植其他品種,因此導致了全村產出的品種比較單一,缺乏拓展市場廣度的能力。
科技扶貧藏羌行團隊來到木欄村,看見不遠處的田地里有一戶果農正在勞作,團員們和這戶果農熱情地交流起來。果農大哥姓張,年齡在35歲,和妻子養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6歲,小兒子4歲,都在地里自顧自地玩耍。張大叔告訴團隊成員,他現在管理著兩畝多的果園,種植的都是紅富士蘋果,畝產600斤左右,收購價格在2—5元每斤不等。這片果園原本是合作社在進行管理,經營方式是合作社把地交給農戶種植,不論產出多少都是每畝地給農戶4000元。在這種落后的管理方式下農戶們都不去打理果園,產出的果實質量、數量都不好,慢慢的失去了市場。不久之后合作社無法維持運營就倒閉了,現在只能由農戶自己來管理果園了,因此張大叔就自己摸索怎么種植蘋果。
圖為團隊成員示范蘋果拉枝技術,并協助農戶張大哥完成拉枝。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秋卓君 攝
張大哥通過學習在栽培管理上有自己的一套,比如每個月在樹坑上四個方向各打一個洞并在洞里施一次肥;而且在7、8月份就要進行果樹的拉枝處理。不過,在團隊成員和張大叔經過深入交流及觀看他的實際操作之后,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就這些問題科技扶貧藏羌行團隊對張大叔提供了一些建議:拉枝時將果樹的結果枝在營養生長的時候用繩子向下拉成110°左右,使更多的養分供給果樹的生殖生長,以便結出高品質的果實,在拉枝的時候應該要先向上反向彎曲按壓,然后再用繩子向下拉直,這樣操作就能避免枝條被拉折。在蘋果樹的矮化修剪過程中,不應采用主干疏層型樹形,通常應使用紡錘形或細長紡錘形這兩種整形方式。但無論是修剪成哪種樹形,其整體結構特點都應是有主枝,而修剪掉其側枝。同時,在修剪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樹冠大小,盡量增加主枝。這是因為對于一株蘋果樹而言,如果側枝較多,就會與主枝爭搶資源,如營養、水分等,容易發生主枝生長勢頭較弱的情況,進而影響其蘋果產量。施用的肥料要農家肥和有機復合肥交替混合施用,不要只用一種肥料。不僅能提高果實品質,還能改善土壤、保護土地。
圖為團隊帶隊老師親自交張大哥兩個孩子學習拉枝技術,孩子們學的有模有樣。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秋卓君 攝
不知覺間已到了傍晚時分,在團隊成員們親自示范下,張大哥立即在蘋果樹上實踐學到的拉枝方法,黝黑的臉龐上滿是笑意。原本在一旁兀自撒歡的兩個小朋友也被吸引了過來,自個兒在一株小苗上專心致志學習拉枝方法,那可愛的模樣惹得張猛教授親自去指導他倆。余暉下的果園里縈繞著歡聲笑語,科技扶貧藏羌行團隊也要離開木欄村去往下一個地方繼續為精準扶貧提供力量,堅信到2020年祖國一定會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相信這廣袤的大地會更加絢麗。
圖為科技扶貧藏羌行團隊與張大哥一家合影。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秋卓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