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是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是年輕、充滿活力的群體,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同時,我們也是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主體和生力軍,但是當今大學生對于自己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作用認識尚且不足,致使自己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為了充分挖掘自己家鄉的傳統文化,努力掌握傳承優傳統文化的主動權,并號召更多的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傳承并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鄭州大學臨床醫學系的10名學生組成了“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實踐隊,走進家鄉開展主題社會實踐。
實踐隊員們走進各自的家鄉,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記錄著家鄉的傳統文化。
中國之西北,社火在定西通渭已流傳很長很久,大年正月初三過后,社火隊都會不約而同的開始準備,稱做“出馬”正月十四、十五,是最紅火的時期,陣容龐大,具有顯明的地域特色和鄉土氣息。通渭社火,集中展現了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它涉及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曲、工藝美術等眾多藝術門類。傳統表演形式有春官、跑場子、紙馬舞、蠟花舞、雜耍、小曲、旱船舞、獅子舞、高臺、高蹺、馬社火等。作為當地漢族民間藝術瑰寶的通渭社火,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傳統習俗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中國之東北,這里濃厚的風土人情演繹出熱情如火的舞蹈—東北秧歌。每逢重大節日,人們就會自發地組織秧歌表演和比賽。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艷麗,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紛紛伴著鑼、鼓、镲、嗩吶奏出的熱烈而歡快、諧趣而顛浪的曲調輕快上路。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這些舞蹈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眾喜愛。
大美中原河南滑縣,在這里的新年,家鄉的父老鄉親的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各個載歌載舞,迎接新年的到來。扭秧歌、踩高蹺、逛廟會,不得不說,春節是鄉親最活脫的日子。一曲河南墜子,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一代人的記憶,更為滑縣增添了幾分歷史光暈。
為了使更多人感受到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使更多人分享我們傳承文化的經歷,此次實踐過程中我們做了一項格外有意義的活動—手寫家鄉特色文化對聯并贈與孤寡老人。春聯不僅能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而且寓意著人們對美好愿景、幸福生活的期盼。在我們親自學寫對聯的過程中同時感受到書法文化的博大精深,踐行了中國自古以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老人從我們手中接過滿載祝福的春聯的同時,新一代青年從老一輩革命奮斗者手中,接下了中華民族沉甸甸的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無論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都要進行對優秀文化的吸收繼承,尤其是當代青年,應該在接觸外來文化的同時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培養核心價值觀,培養文化自覺意識,從而領略其豐富的內涵并積極創造更多價值,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