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安康8月5日電(通訊員 張鳳婷 喬奕欽 宋冰)7月12日至14日,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走基層,察民情”暑期社會實踐隊(以下簡稱“實踐隊”)在武漢理工大學派駐石泉縣堰坪村第一書記郭建平的帶領下,前往陜西石泉縣開展鄉村振興典型人物訪談。
實踐隊員在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黃華莉、團委書記任天成2位老師的指導下,根據5位鄉村振興典型人物的行業特點,前期廣泛搜集當地的相關政策,設計訪談提綱。實踐隊每2人為一組作為主采訪人,其他成員在現場觀摩學習、補充提問。
鄉村百姓致富的引路人——中池鎮堰坪村大學生村官劉偉慧
在堰坪村黨群服務中心,實踐隊員文法權、彭鈺琪圍繞農村黨建、產業發展、鄉風文明等內容與大學生村官劉偉慧展開對話。
劉偉慧談到,近年來堰坪村在上級黨委和政府“抓黨建、育能人、興產業、促振興”的工作思路引領,以壯大集體經濟和發展特色產業為抓手,用活“支部+股份經濟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扎實推進“一區四園一基地”建設,帶領廣大村民走上了致富的快車道。
“為村民辦的每一件事,都要盡心盡力?!边@是劉偉慧工作的座右銘。她用青春理想和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鏗鏘誓言。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中池鎮堰坪村大學生村官劉偉慧開展訪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宋冰 攝
鄉村產業振興的生力軍——山有道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創辦人周文
走進合作社的院子,實踐隊員便被藥香味吸引。合作社創辦人周文為實踐隊員介紹了山有道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創辦歷程、種植規模、政策支持、發展方向等情況。
秦嶺深山是野生黃精的原產地,周文因地制宜,租下山林種黃精。他說:“這里的老一輩都是看著我長大的,看我回來發展,他們連租金都不要。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把這項產業做好,帶動鄉親們務工就業?!?/p>
實踐隊員宋冰、羅輝就中藥產業未來發展的前景和挑戰進行提問,交流探討了電商等新營銷模式。從大企業的高薪崗位,到脫貧攻堅的村支部書記,再到創辦合作社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周文服務群眾的初心從未改變,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青年能扎根鄉村創業,通過產業振興推動共同富裕。
圖為武漢理工大學派駐石泉縣堰坪村第一書記郭建平、(左四)山有道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創辦人周文(右四)與實踐隊成員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文法權 攝
鄉村學生成長的筑夢人——中池鎮中心小學副校長蘇善華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實踐隊員喬奕欽、張鳳婷與中池鎮中心小學副校長蘇善華老師就學?;A設施建設、學生成長與發展、教師隊伍建設等問題進行訪談。
蘇老師回顧了從教二十余年來,鄉村教育事業發生的巨大變化,教育扶貧從根本上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也指出了對于留守兒童群體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家校協作方面的困境?!拔沂寝r村的孩子,我要回到農村去?!边@是蘇老師回到母校從教的初心。
實踐隊員聆聽蘇老師的講述后一致認為,當代青年是祖國教育事業進步的受益者和見證者,要講好黨和政府的教育政策,關心鄉村教育事業發展,讓青春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圖為實踐隊員與中池鎮中心小學副校長蘇善華老師訪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喬奕欽 攝
鄉村非遺文化的推廣者——石泉柚子茶傳承人龍群英
“喝石泉柚子茶,帶安康回家?!睂嵺`隊員前往位于石泉古街的“木竹山”茶樓,尋訪“石泉柚子茶”保護傳承情況,挖掘非遺文化的現代價值,推動當地非遺文化更好的傳承創新。傳承人龍群英女士以茶待客,并向隊員們介紹了柚子茶的歷史淵源,作用功效、古法技藝和她十年來堅持傳承的感人故事與信念追求。
實踐隊員米依農、王樹晨就原材料選址和品牌推廣等問題進行交流。龍群英談到,安康是南水北調水源地,石泉生態環境非常好,適宜栽培高品質茶葉。十年來,石泉柚子茶項目輻射帶動周邊村組2000畝茶園建設和300多戶農民的就業,對石泉縣全域旅游新農村建設、脫貧致富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現入選安康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圖為龍群英為實踐隊員介紹石泉柚子茶的歷史。中國青年通訊員網 宋冰 攝
鄉村群眾健康的守護人——中池鎮傳統中醫蔡教根
“傳統醫藥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促進文明互鑒、維護人民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睂嵺`隊員王曉鵬、崔瀟陽前往石泉縣中池鎮裕民村衛生室,圍繞當地中醫藥發展情況、基層醫療狀況和居民健康水平等內容與村醫蔡教根開展訪談交流。
蔡醫生回顧了自己從醫38年來當地醫療水平的改善,以及村民壽命和健康水平的巨大提升?!拔覐奈春蠡谧约哼x擇作為一名醫者,村民的健康和國家對中醫藥發展的支持,始終是我不竭的動力?!?/p>
實踐隊員聽了蔡醫生的講述后一致認為,鄉村醫生是直接貼近億萬農村群眾的健康守護者,要講好國家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政策,關心基層醫務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讓鄉村醫生的濟世情懷在基層充分彰顯。
圖為中池鎮裕民村村醫蔡教根與實踐隊員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崔瀟陽 攝
在鄉村振興一線上好“思政課”,在大學校園講好鄉村故事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團委書記任天成認為,連續三天的一線訪談,是一堂沉浸式的“思政課”,更是一次精神洗禮。實踐隊員感悟到鄉村振興典型人物的責任擔當,汲取榜樣的力量化為成長動力,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
實踐隊員們表示,下一步,他們將結合5組訪談內容,撰寫調研報告,打造宣講課件,在大學校園講好鄉村振興一線的感人故事,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